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    【乌蒙回旋战】场坝镇巴溜村村民追忆红军的故事

    2018-01-31 22:50:59    浏览:1    点赞:1

    乌蒙回旋战、贺龙指挥所、贺捷生的摇篮……村民追忆红军的故事

    追忆乌蒙回旋战
    巍巍乌蒙山,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,从滇东高原北部翻滚着奔向贵州高原西北部,绵延250多公里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将这里雕琢得千山如剑,万壑似刀,山势磅礴,苍苍茫茫。

    乌蒙山深处,滇东北的镇雄县县城西南方向约30公里的地方,场坝镇巴溜村三合头,80后年轻人鲁绍朝疾步跑上台阶,走向茅草屋的木门。80年前的1936年3月12日,贺龙曾在这设指挥部,指挥打了一场火力生猛的战役。
          初秋温暖的阳光一泻而下,映照着鲁绍朝略显瘦削的背影。微微转动手中钥匙,仿佛开启时光之门,那里有他的家人及他的童年曾经生活过的痕迹,也有红军长征期间,贺龙率红二、六军团在乌蒙山一带与敌军展开乌蒙回旋战在此创下的奇迹。
           院子里,石碑上刻写的竖字“贺龙指挥部”,似乎也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。

             事实上,这只是著名的乌蒙回旋战中较为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           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追忆往昔征程,我们来到了乌蒙回旋战曾经创下过峥嵘战绩的地方……


    乌蒙山回旋战:“贺龙在长征指挥艺术中的神来之笔”

           根据多方史料记载,1936年2月,由于蒋介石组织指挥30万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开展大规模围剿,根据地保卫战失利,红二、六军团被迫撤离四川、云南、贵州三省之锁钥毕节,踏进雄关遍布、沟壑纵横的乌蒙山区,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,开展了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。
            “从1936年2月27日到3月28日,近一个月时间,红二、六军团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,风餐露宿,忍饥卧饿,在高山深谷冰封雪岭,与十几倍于我的敌人周旋,欲南向北,声东击西;以运动战调动敌人,歼灭敌人,艰苦卓绝,浴血奋战,终于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。跳出敌人的包围圈,挥师北上,胜利到达陕北延安。”韩声雄,云南本土作家,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,这位年逾古稀的镇雄籍文化名人在他的新书《回旋乌蒙》中如是写下那段非凡岁月。
            乌蒙山回旋战被称为是“贺龙在长征指挥艺术中的神来之笔”。三个方面会师后,毛泽东曾十分高兴地说:“二、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,不要说敌人,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。硬是转出来了嘛!出贵州、过乌江,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,二、六军团逃了巧,就没有吃亏。你们1万人,走过来还是1万人。没有蚀本,是个了解不起的奇迹,是一个好经验,要总结,要大家学习。”

    中国军事专家史评,乌蒙山回旋战堪与四渡赤水妣美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哲庄坝战斗:“火力之猛,为追剿以来各次之冠”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子弹壳捡了“好几眼兜(箩筐)”
          滇东北镇雄县县城西南方向约30公里处的场坝镇,巴溜村中寨三合头,一栋茅草屋顶木板壁的住房坐北朝南,肃然而立。院子里,石碑上刻写着竖字“贺龙指挥部旧址”。贺龙曾在这里指挥过一场火力生猛的战役。
             这栋房屋原来的主人,曾经也是这里的大户人家。80后年轻人鲁绍朝,是镇雄县泼机镇的宣传委员,他曾祖父鲁云章,80年前就是这里房主之一。从小便听到老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起那段难忘的岁月,工作后,鲁绍朝尝试用第一人称的形式,尽最大程度记录和保留了老人们具有浓重方言特色的讲述。
             在他的记载中,1936年3月12日傍晚,红军进入巴溜村,大部分驻扎在街上岩脚坪子、营脚、中寨等地,贺龙、萧克、王震等则住在三合头,也就是鲁云章、鲁锦章等村民家,并在此设立指挥部。
             哲庄坝战斗打响前,先由村民陈家珍、鲁正堂、鲁正江等负责带路,趁夜向哲庄坝桃园大丫口、三锅庄一带设伏。老人们回忆,当晚下着雨夹雪,有昏暗的月光。来自乌蒙山区云贵交界处的人都知道,这一带山高谷深,四处可见悬崖绝壁,气候恶劣,终日被细雨和浓雾所笼罩,冬春之际,山岭多为冰雪覆盖,难见天日。
             “红军叫趴在地上,不要出声,打的时候躲好不要看。开打的时候天刚蒙蒙亮,学生上学时就打完了。战斗结束后,村民去捡子弹壳,背了好几眼兜(方言,当地用于背东西的竹制农具,箩筐)。”
              史料记载,3月12日,贺龙率红二军团在巴溜三合头设指挥部,指挥红四、六两师南下,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抄近路到达预订地点,贵州哲庄坝大丫口、三锅庄一带埋伏。当敌十三师先头部队翻过大丫口时,红军突然发起进攻,将敌从中截断,敌首尾不能相顾,溃不成军,万耀煌纵队失灵,险些当了俘虏。据当时的《云南民国日报》4月30日报道,这次战斗“火力之猛,为追剿以来各次之冠”。

    巴溜贺龙指挥部:村民家中代代传颂的红色记忆

            2008年,巴溜启动革命老区建设工程。三合头“贺龙指挥部”遗址在鲁家房屋原址上按原貌修复。背枕青山,前临坝子,周围绿树成荫,80年后的今天,这里已然成为附近包括贵州相邻地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。
            而在这个参与并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地方,鲁绍朝在东厢房里度过了他的童年。他的姑姑,69岁的鲁怀香,神采飞扬地回忆,自己在这里出生、长大,直到出嫁……
            在鲁绍朝记录的故事中,早在贺龙率队来巴溜设立指挥部前,他的曾祖父鲁云章便带领家中年轻人给红军送过粮食。史料记载,3月8日,行进到彝良奎香地区的红军,在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指挥下,突然折回位于贵州的赫章以则河一带,伏击追赶而来的国民党樊嵩甫纵队。以则河一战告捷后,红军在山中向东南绕行,计划从镇雄突出敌人包围。从俘虏口中得知万耀煌部要经过哲庄坝开往镇雄后,贺龙决定在哲庄坝一带设伏。这也佐证了红军在乌蒙山与敌军周旋的日子里,与当地老百姓的紧密互动。
             “战斗结束后,贺龙等红二、六军团指挥员十分高兴,在院子里举起了石锁。”茅屋檐下,后来仿制的石担和石锁静静摆放着。“老人们常说,那个毛胡子老者(指贺龙,因其胡须浓密,被村民如此称呼)举得最凶(能举起的次数最多)。”
             自小便听老人们讲述这些故事,听得多了,鲁绍朝和他的兄弟们也会讲,他们会跟同学、朋友、同事,以及像我们这样的外来人讲,未来,或许还会跟更多的人一直讲述下去。“这里有红军长征不畏艰难、坚韧不拔的精神,也有我们的家人和乡邻们淳朴善良的动人故事。”

    山洞、竹兜、手镯……村庄和物件都装满了故事

            从镇雄县城出发,途经贵州省赫章县的哲庄乡到巴溜村,路程比完全走镇雄县境内要近。路过一片沟壑纵深的庄稼地,“这条沟就是以前打仗的地方”。经历了多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的战役后,这里如今展示给人们的是阳光下的宁静祥和和茂盛生长的农作物。
            距离贺龙指挥部不远,一个叫小石山的地方,山下的岩洞被萋萋芳草交错掩盖。“战斗结束后,伤员们来这里藏着养伤,村民悄悄送饭过来。”而这只是红军受伤战士用于隐蔽养伤的山洞之一。
            “他们有的住在老百姓家里。”根据记载,红军战士王雨林是警卫排长,湖南人,战斗中受伤后,在村民鲁绍章家疗养,痊愈后在巴溜呆了8年。“贺龙指挥部”的一个房间墙壁上,挂着红二六军团离开后他在此居住的故事。
             事实上,在这个如今静谧的村庄里,一个山洞,一条沟壑,又或是一草一木,一户人家,都无不与那段艰苦卓绝却也光辉斑斓的岁月紧紧相连。
             在贺龙指挥部遗址陈列的物件中,红军留在镇雄的药书封面、指挥战斗时使用的电台、照明用的马灯、夜晚熬茶的茶罐、磨玉米的石墨子、拐杖等,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逝去的岁月。
              其中,陈列柜里的拐杖,是在战斗结束后,贺龙向鲁云章借得,并由村民陈家友带路,走山路去现场慰问红军将士时使用,在此后数十年的时间里,鲁家人一直珍藏。还有一盏清油灯,是当时夜晚取光照亮用,后来被当地村民放在神龛上,当作敬奉神灵的神灯。
             在贺龙夫人,女红军蹇先任曾居住过的房间里,挂着一个后来仿制的竹兜。根据老人们的讲述,当时尚在襁褓的婴儿,贺龙之女贺捷生,便被装在这样一个竹兜里。“她哭的时候,大人们就轻轻摇晃,像摇篮一样。”
             鲁绍朝的堂哥鲁绍春,家里收藏的一只银手镯。他的奶奶郎满玉,见蹇先任等女红军托着嗷嗷待哺的孩子,遂将家里的母鸡炖了给她们补身子。蹇先任很是感动,执意给钱,而郎满玉坚决不收,经过一番你推我让后,蹇先任此银镯送给郎满玉作纪念。“老人们交代,这只手镯要好好珍藏,一代代传下去。”鲁绍春说。


    乌蒙回旋战纪念馆:打造云南省新的旅游目的地

            手镯的故事,也被写进由云南本土作家,镇雄籍文化名人韩声雄(执笔)、周光荣、郭明创作的再现红二方面军长征艰苦浴血奋战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《回旋乌蒙》中。而在这本专门创作的与镇雄“乌蒙回旋战纪念馆”配套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中,这只是其中一个被收纳的真实故事。
             事实上,在镇雄民间,关于红军乌蒙回旋战的记忆和讲述,还有很多很多。
             “1936年3月9日至15日途经镇雄县境内126个村寨、进出7天,留下革命遗址39个。敌机轰炸镇雄安尔洞、红军被炸死7人,炸伤多人……”镇雄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,77岁高龄的老人王必兴缓缓讲述着。“1936年3月9日,红军10多人在镇雄花山下坡,看见彝族农民周建珍家没吃的,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饿得直哭,便把自己的一小土罐猪油和一小口袋粮食送给他们,10多人当晚饿着肚子什么东西也没吃。”
              在镇雄乃至整个昭通地区,不少民间普通人士,都能自如地用各自熟稔于心的表达,讲述起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乌蒙山区与敌人周旋,跳出十倍于己的包围圈的故事。来自“扎西会议会址”所在地威信的王远剑,便是其中一位。不仅如此,他还用自己的方式,深入浅出、清晰明了地谈起红一方面军路过乌蒙山区的种种事迹,仿佛再现“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”的壮阔与艰辛。
              追忆光辉岁月,亦是响应云南省旅游“二次创业”,经过昭通市、镇雄县的努力,2015年上半年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同意在革命老区镇雄县建立“乌蒙回旋战纪念馆”。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,建设用地51.92亩。建成后,将同威信县扎西会议纪念馆、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连成一体,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、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经典景区,云南省新的旅游目的地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到那个时候,曾经的这段红色历史,必将发挥她更加深远的意义,纪念馆也必将成为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。


    1
    !我要举报